最河北 奋进路·和美乡村|王宇:“多肉王国”里的青春答卷
最河北 奋进路·和美乡村|王宇:“多肉王国”里的青春答卷
最河北 奋进路·和美乡村|王宇:“多肉王国”里的青春答卷
河北经济日报(jīngjìrìbào)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
“姐妹们,任意挑选!咱们家品种独一无二,一箱一库存,一物一拍,现场配货(pèihuò)打包,收到货就是现在这鲜活样!”7月4日,邯郸市曲周县黄庄村的多(duō)肉大棚里,电商主播的吆喝声透过屏幕传遍全国(chuánbiànquánguó)。
基地里的主播正在直播带货(dàihuò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镜头中,“樱桃”红得透亮(tòuliàng),“暗冰”绿得(lǜdé)冒油,这些“小肉肉”的“大家长”,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(guójì)关系专业毕业的海归王宇 。谁能想到,这位曾在洛杉矶贸易(màoyì)公司担任高管的高才生,如今成了曲周县家喻户晓的“多肉达人”。
2017年,当王宇拖着行李箱从洛杉矶回到曲周(qūzhōu),宣布要放弃年薪百万的高管工作种多肉时,全家炸开了锅。“读了十几年书,放着洋(fàngzheyáng)差事(chāishì)不干,回来刨土?” 父亲摔了筷子,同学(tóngxué)也打趣他 “脑子进水”。彼时的曲周,多肉种植还停留在散户小打小闹阶段(jiēduàn),品种单一且互相压价,王宇却从同学家窗台那盆“红宝石”里看到了商机:“国内种苗(zhǒngmiáo)市场是蓝海,曲周能闯出条路。”
头一年,这个“门外汉”就交了(le)惨痛学费(xuéfèi)。“把冬型(dōngxíng)种和夏型种混在一起浇水,结果死了大半(dàbàn),损失几十万。”采访时,王宇摸着一盆“红宝石”叶片上的纹路,像抚摸当年的伤疤。痛定思痛,他(tā)带着团队十几次奔赴云南、山东取经,终于找准方向:“云南气候好但劳动力成本高,山东市场成熟却租金贵,咱曲周要(yào)走差异化——做种苗供应商。”
河北本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(zǒngjīnglǐ)王宇(左)向记者讲述(jiǎngshù)他和多肉的故事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曲周的成本优势,成了(le)王宇破局的关键。租地方面,每亩地每年给村民 1000元、村集体200元,合计1200元,仅为山东的60%、云南的50%;人工(réngōng)上,当地(dāngdì)工人每天100元,比(bǐ)山东低50元,较云南少30元。“10个人干一个月,光这两项就能省出2万元。” 王宇算过一笔账,这些钱正好用来引进智能设备(shèbèi)。
除了成本,曲周的区位优势更显后劲。地处华北腹地,铁路公路四通八达,发(fā)往北京、天津等北方城市(chéngshì)次日可达,比云南(yúnnán)节省3天物流时间;作为农业大县,土地平整连片,适合规模化种植,且县政府出台土地流转补贴、直播基地(jīdì)建设等政策,为产业铺路。“县里不仅帮(bāng)我们协调3600 亩连片土地,还配套建设了冷链(lěngliàn)物流园,这是云南山区、山东零散地块比不了的。” 王宇说。
“起初(qǐchū)谁信啊,一个戴眼镜的书生,能比咱庄稼人(zhuāngjiàrén)懂种地?” 曲周县东刘庄村村民胡进城还记得,2019年王宇来动员大家种多肉时,全村没一个人响应。彼时的胡进城在装修(zhuāngxiū)队打工,一年挣三四万,看着王宇的大棚心里(xīnlǐ)犯嘀咕:“这小玩意能当饭吃?”
王宇(wángyǔ)(右二)向种植户分享多肉(duōròu)管理要点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王宇没多(duō)说,先建了20个示范大棚。为了解决地下水返碱影响品相的(de)问题,王宇采用智能(zhìnéng)喷灌系统给多肉浇(jiāo)上了纯净水,独家配方的营养土透气性绝佳,连大棚都按品种 “定制” 温湿度。年底算账,每个大棚净赚5万元,这下村民们坐不住(zuòbúzhù)了。“王总承诺统一供种、统一培训、统一销售,咱只管种,不愁卖。”胡进城率先租了5个棚,如今一年(yīnián)收入十几万元,新房新车全配齐。
带动乡亲们的底气,还来自王宇引入的“科技外援(wàiyuán)”。2018年,他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“科技小院”,邀请张福锁院士团队实地指导。“专家们帮我们研发了防徒长(túzhǎng)的光照调控技术,还改良(gǎiliáng)了营养土配方(pèifāng),让种苗成活率从(cóng)60%提到95%。” 如今,基地里的智能温室(wēnshì)能根据多肉品种自动调节光照、湿度,连浇水都精准到毫升。
造型精美的多肉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(jìzhě) 李佳琦 摄
在黄庄(huángzhuāng)基地,种植户于延涛蹲在二亩地大(dà)棚里,指着七万株(wànzhū)种苗如数家珍:“这是(zhèshì)‘樱桃’,那是‘暗冰’,200多个品种,全供往云南、山东。”作为村里早期零散种植多肉的他,如今跟着王宇种多肉一年收入超10万。
王宇(wángyǔ)的“野心”不止于种苗,想起在美国接触的电商模式,2017年他就手把手教村民直播。“最初大家连镜头都不敢看(kàn),我从说普通话教起。”现在,基地主播(zhǔbō)最高一天能卖3万单,90%销售额来自(láizì)线上。
种植户根据订单现场配货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(jìzhě) 李佳琦 摄
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,王宇搞起“统一规划、统一供种、统一培训、统一销售”,带动(dàidòng)全县1000多户种植(zhòngzhí),3600多亩大棚年产苗近10亿株(yìzhū),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%。
曲周县(qūzhōuxiàn)农业(nóngyè)农村局副局长李富国介绍:“县里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,除了选地之外,还打造了直播基地,每年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,带动就业3000余人,多肉已经成为我们曲周一张靓丽的(de)名片。”
大棚内(nèi)各色小巧玲珑、萌态十足的多肉。河北(héběi)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
现在的曲周多肉,不单是简单的盆栽。王宇带着团队把邯郸成语融进去,“完璧归赵”拼盘用“丸叶姬秋丽(jīqiūlì)”和 “碧桃”谐音拼出典故(diǎngù),“吉祥如意”用“吉娃娃(jíwáwá)”当主角;婚礼伴手(bànshǒu)礼做成心形盆栽,企业定制款印上 LOGO,连抱枕、冰箱贴都带着多肉元素。
“下一步要建全国最大(zuìdà)的种苗(zhǒngmiáo)基地,让更多(duō)老乡端上‘金饭碗’。”暮色中的大棚里,王宇望着打包好的种苗被装上物流车,眼里闪着光。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